中華民國寧瑪巴白玉祥丘達吉林佛學會∼白玉佛學會高雄中心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
主題:【 皈依 】

皈依

 

                                                                                     日期:2008/1/20

今天有二位新進的弟子,請求要皈依,那二位弟子請舉手一下,今天我也簡短的講述一下有關皈依的意思。其他人也順便聽聽,很多人都己經忘了,身為一位佛教徒該有的本份,所以大家一塊聽聽。首先,沒接受皈依,不算是一個佛教徒。皈依是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為佛教徒的重要指標。經典上又說,倘若我們不具菩提心的話,便不算是個大乘行者。一個人是否具足菩提心,也就是菩薩的願心,決定了一個人所修的法是否為大乘法。因此,我們要知道,整個法道乃函括於皈依和發心的二個原則當中。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濟、救護之義。皈依的根本乃在於虔誠與慈悲──對佛、法、僧三寶充滿虔信,並以慈悲祈願一切眾生都能脫離痛苦。虔信又分三種:清淨信是當我們到道場寺院看到許多佛像、聖物,或當我們遇到大喇嘛、大成就者或僧眾時,所受到啟發而生起的。樂求信乃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祈願,希望脫離痛苦、生於善道,希望因此能行善捨惡,並對達成目標深具信心。而當我們了解三寶乃為我們唯一且究竟的皈依處,並對它生起一種信賴的心時,此即為虔誠信。對眾生慈悲乃是一種希望能帶領一切眾生由輪迴海之各種問題和痛苦中解脫的願力。這些眾生累劫來都曾為我們的母親,照顧我們,關愛我們。所以我們要幫助一切如母眾生由痛苦中解脫。這就是慈悲心。

 

  我們再來談皈依的根本。皈依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種「除佛外,無究竟導師;除法外,無真實道路;除僧伽外,無他伴可同行法道」的認知。依靠佛、法、僧三寶,藉著三寶功德威力的加持、攝護,能止息無邊的生死苦輪,以及能遠離一切怖畏,而得呵護、解脫一切憂悲苦惱。皈依的本質是空性,皈依的目的是想要避免恐懼、痛苦而來依賴三寶、接受三寶的保護,再也沒有其他的意思了;這裡我們要注意一下,我們不需要一再重覆地皈依,但要接受居士戒、別解脫戒、菩薩戒..等等戒律之前一定要皈依,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定要先打好地基一樣,沒有地基的房子是非常不可靠的,但,一再重覆地皈依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在接受灌頂的時候就已經皈依過了,然而我們大部份人接受不同的上師時,都還是會辦皈依,佛經上說:「如果沒有皈依佛教就完全得不到金剛乘的戒律!」但,不需要遇到不同的上師就皈依一次,而是遇到不同的上師就去學習他的智慧和慈悲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想過河時,一定要有船夫才行,船本身自己不會動。但假如我們所依非人,便會迷路。因此,我們一定要找對同伴,一同行於正道上。這裡指的就是僧伽。

我們皈依的對境是三寶,「頓巴拉美桑傑仁波切」,佛是一切知,佛陀是我們無上的導師;佛像代表佛的身,佛經代表佛的語,舍利塔是代表佛陀的意;為什麼舍利塔是代表佛陀的意呢?「意」是看不到的,你們認為舍利子是從那裡來的?它是從骨髓來的,因為我們的「明點」跟我們的「心」最接近,我們的「意」就是我們的「心」,心的境界是一切知,當「心」影響到我們的「明點」時,我們的「明點」就變成「舍利子」,所以舍利子是代表佛的意。倘若我們共同乘皈依法︰誠信佛為本師,法為道,僧眾乃為修道之助伴,以此模式而皈依。不共同密乘皈依法︰三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空行為助伴,以此模式而皈依。

 

「就巴拉美旦秋仁波切」,無上保護是法寶,皈依是想要避免痛苦,而能直接保護我們的是法,「法」是什麼呢?法有很多種,法分為「經教」和「證教」,「經教」是經、律、論三藏,「證教」是戒、定、慧三學,「經」所講的是禪定的部份,「律」所說是關於持戒的方面,「論」則是探討修慧的學問,更細的方面講,「證教」分為「道諦」和「滅諦」,「道諦」是直接對治煩惱的,就像燈光是直接消除黑暗的一樣,「滅諦」則是黑暗消除之後維持那個光明,這是法的部份;「任巴拉美給敦仁波切」,無上指引是僧寶,因為我們迷失在六道輪迴中已經很久了,所以需要指路的嚮導,僧眾就是我們行向解脫道路的嚮導;縱便要我們付出生命,我們也絕不放棄皈依。當我們碰到任何困難或痛苦時,除了三寶外,絕不依賴其他的對象。我們要常向三寶和佛像、聖物等做身口意的供養。除了自己要遵守皈依戒外,我們還要盡量帶領別人來皈依三寶。隻有自己持守皈依戒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將別人也導入正確的方向。如果有人迷失了方向,我們應該想辦法帶領他們走上正道。倘若我們宣稱已皈依了佛,但心卻與佛法相違是不對的。我們要將心完全浸淫在佛法中,培養安詳而謙卑的胸懷。其次,在皈依法後,我們的言語要與佛法相契合。倘若我們宣稱已皈依了法,但言語卻與佛法完全互相矛盾是不對的。因此,我們不能說謊、不能毀謗他人,或出言傷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口中所出的句句話語都要與佛法相契。在皈依後,我們的一舉一動均必須與佛法相契。我們應該過著一種佛化的生活,捨棄不善的行為。

 

持守皈依戒的利益在那裡呢?倘若它不具任何利益的話,我們便不該接受皈依。所以首先,在接受皈依後,我們才能開始修習佛法。其次,皈依戒可為一切戒律紮下一個有利的根基。持守皈依戒可保護我們免受人和非人的傷害,而且一切障礙和惡緣也都會消除。我們在一生當中都會得三寶的加持。我們的業力會減少。事實上,它有許多利益,我們無法盡數。

 

皈依戒:

 

皈依佛:不皈依禮拜一般世間神祗,因為祂們沒辦法讓我們究竟解脫!皈依佛之後,我們必須將所有佛像都視為無上智慧的佛陀,不要分別佛像材質的好壞,如果有分別心就是錯誤的,黃金打造和銅雕、鐵鑄、石鑿、泥塑、木刻、布縫、紙繪、壁畫….的佛像都是平等的,都是象徵至高無上的 牟尼佛及一切佛。

 

皈依法:任何身、口、意都不可以傷害眾生,因為法是保護眾生的!皈依法以後,對所有表達佛法的文字都要非常地尊敬;普賢上師言教提到:「皈依法以後,即使是對藏文的一個基本字母都要生起恭敬心。」這代表需要對表達佛法的字句禮敬。

 

皈依僧:不要和外道結伴共修!皈依僧以後,看到代表僧眾的所有顏色都要心存恭敬;普賢上師言教說:「即使隻是看到紅、黃色一小片布料也要生起僧寶之想,恭敬供養!」當我們穿上這身出家眾的衣服時,我們的行為自然就會檢點收斂,不敢有污衊僧眾的舉動。

 

 現在我們再來談菩提心。盡一切無餘之菩薩道,我們都必須以菩提心完成。首先我們想,而且我們也看到了所有這些眾生,例如,傷殘或生病者都遭受到極大的痛苦。然後我們再想想其他類似這樣的眾生也正承受著無盡的痛苦。我們要在心中反覆觀想,直到對他們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並且如實的感覺到:「我一定要為他們解除一切痛苦,縱使必須自己一個人獨做,我也毫不猶豫!」當我們的心中生起這種願望和勇氣時,就是我們成為菩薩的開始。培養慈悲和勇氣是成為一位菩薩的準備和訓練。

 

  菩薩的發心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國王發心:國王權大勢大,可以命令大臣幫助他的人民,為他們造福。所以此代表一種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願證悟成佛的願心。第二種是船夫發心:指的是一種願與一切其他眾生同時證悟成佛的願心。船夫在船上滿載乘客渡河,船夫不會獨行。這種智慧又稱聖智發心。第三種是牧者發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因我的善業功德而開悟成佛,而我將在每一個眾生都證得等覺之後,才開悟成佛。」牧者會先照顧羊隻,最後自己才回家。這需要最大的勇氣和慈悲。所以在這三種發心當中,第三種乃是最崇高的,但諸位可以選擇一項最適合自己的發心去做,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分別。

 

  而以我自己本身的立場而言,我有十個學生,其中有二、三位學生是壞學生,我可不可以放棄那二、三位學生呢?手心手背都是肉,大家很多都有家庭,有小孩,自己想一想。永遠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謹守皈依戒則是最為重要的。倘若我們不了解皈依和它的重要性,便不能修小乘法,當然更不用說大乘的法門了。倘若我們沒有生起菩提心,便無法修大乘法,更不用說金剛乘的法門。現在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應該在有生之年,每天持續而盡量多遍的唸誦皈依文。


關閉